努力学习 发表于 2017-11-30 08:41:44

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—防风

来源
本品为伞形科植物防风的干燥根。
相关名
防风、文风、屏风、回风、北风、风肉、关防风、东防风、口防风、山防风、黄防风、青防风、铜芸、茴芸、茴草、百枝、百蜚
产地
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, 药材习称 “关防风”。现有栽培。
采收加工
春、秋二季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,除去须根及泥沙, 晒至八九成干, 捆成小把,再晒干。已抽花茎的植株其根老、质硬,称为 “公防风” ,质次不能药用。
性状鉴别
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,下部渐细,有的略弯曲,长15~30cm,直径0.5~2cm。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,粗糙,有纵皱纹、多数横长皮孔样突起及点状的细根痕.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,习称“蚯蚓头”,有的环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。体轻,质松,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皮部棕黄色至棕色,有裂隙,木部黄色。气特异,味微甘。
性味归经
辛、甘,微温。归膀胱、肝、脾经。
性能特点
本品辛散微温,甘缓不峻,药力和缓,既入膀胱经,又入肝脾经。善祛风胜湿而发表、止痛、止痒、解痉,为治风通用药。无论外风、内风、风湿所致病证,也无论兼寒兼热,皆可投用。
功效
祛风解表,胜湿,止痛,解痉。
主治病证
(1)风寒表证,风热表证,表证夹湿。
(2)风寒湿痹,风湿疹痒。
(3)破伤风,小儿惊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10g;或入酒剂、丸散剂。
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。
使用注意
本品味辛微温,伤阴血而助火,故血虚发痉及阴虚火旺者慎服。
防风的故事
相传大禹治水至“地平天成”时,为了庆祝成功、犒劳将士臣民,在会稽召集各路诸侯共商日后治国大计。当各路诸侯会集于会稽山下共同欢庆时,唯有同大禹父子共同治过水的防风未到。大禹大怒,认为防风高傲小瞧了他。当防风第二天赶到会稽时,大禹一怒之下,下令杀死防风。
防风被大禹杀死实在冤枉。防风当时在浙江,距会稽甚远,又逢雨季,中途又有苕溪和钱塘江,苕溪发大水难以通过,故误了行程和会期。
防风被杀之时,人头落地,并从其体内喷溅出白血,白血洒落在地上。第二年,白血洒落处长满一种伞形羽状小草,后来当地老百姓在治水劳作之时患风寒、头痛发热、周身不适时,用此草煎汤服用获得奇效。老百姓议论纷纷,说这是防风留给他们的神草。为了纪念防风,老百姓就给这种草起名为防风。

淡然 发表于 2017-12-7 07:52:45

感谢分享,辛苦了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每天最少学一味中药—防风